中国古籍有多少?
1、《汉书·艺文志》著录图书3854种; 2、唐玄宗时,《隋书·经籍志》著录图书五万四千八百六十二卷(其中经部三万六千三百卷); 3、南宋绍兴三十年(公元1160年)朝廷在临安府(今浙江杭州)设立书籍监,所藏书称“绍兴图书”或“临安图书”,总计三十七万九千四百八十六卷; 4、南宋宁宗嘉定十四年(公元1221年)朝廷设书塾于太学,集天下之书共二百万卷,此数包括道释、画、卜筮等书; 5、元世祖至元二十三年(公元1296年),朝廷集诸路书籍,得四十万册,分藏于京师各处; 6、明永乐九年(公元1411年)成祖命翰林学士王汝玉等采辑历代名著,又令孙承泽等采辑内外典籍,所收多金元以来佚书,计三千五百零三种,内目录一百七十八种,外目录三千三百二十五种。成祖亲自作序,书前有目录,后有跋文。这部书又称《永乐大典》,后流散海外者约二百余册; 7、清乾隆年间修《四库全书》时,征集到宋刻本及元明递修本两千多种,金元人著述七种,又收录满洲、蒙古、西夏原文著作,合计三千五百余种;
以上各类古籍共计一万五千多种。而现代学者张中行的统计则更为详尽一些: 上古书目一十五种一千三百三十九卷; 秦汉书目六十种二千七百五十九卷; 魏晋南北朝书目八十七种五万一千六百一十卷; 隋代书目二十四种四百一十三卷; 唐代书目一百九十种七万二千五百二十五卷; 宋代书目五百五十六种十万七千二百五十九卷; 元代书目六百五十九种三十一万二千五百二十一卷; 明代书目七百五十种四十一万七千四百二十卷; 清代书目七百八十一种四十万七千四百三十卷; 民国及近代书目一千余种两千万卷。 小计三万五千八百余种。 而中华数字图书馆收录的古代文献数量则要更多,达到四万余种。
当然,这些古籍并非全部流传至今,有一些由于战乱、灾荒、王朝更替等原因而亡佚了,有一些虽然存世,但却流落到了别处。
自古人多地广,书籍自然浩无涯际。从古籍的版本上讲,历代各朝都有它们的刻本书;从古籍的收藏上说,古代帝王、高官显贵及文人学士均有私家书库。据《中国古籍善本书目序》介绍,1995年编制《中国古籍善本书目》时,各省、市、自治区图书馆和中央各系统图书馆收藏的善本古籍就达12万多种、13万部,北京大学图书馆收藏古籍270万册,国家图书馆收藏古籍200万册,仅从这两家图书馆收藏的古籍数量上就可看出中国古籍的数量之大,以及文化典藏之丰厚,并且中国古籍的收藏量还远远不止上述两家图书馆的收藏量。古籍的定义问题,学术界尚有不同的见解。
古籍的含义
古籍一词的含义,学术界尚无统一的看法。古书、古本、古本、善本等提法,都有人用作古籍解释。
古书与古本
古书一词的提出有很长的历史。明胡应麟《少室山房笔丛·经籍会通·校书》说:“书既无古本,即古书尚有存者,世远字讹,点画漫漶,不无差误。”这里古书与古本对举,古书指古时流传下来的书,古本指在刊行本中还保留古书旧貌的版本。明黄佐《广州人物传二·刘定之》记钦定正德《通典》事:“帝欲正《通典》之讹,乃命(刘)定之详校,又命侍讲学士丰熙协视旧本、古本,校刊既竣,宣付五府六部等衙门,布之中外。”清张之洞《书目答问叙》说:“学者之于书,贵乎穷源溯流。古书存者,读其古书;古书佚者,读其今书。读其今书,又当究其今书之所从出。是故明校勘之学,不可不洞辨古本、今本,不惟经学为然,史子亦然。”这里古书是指古时流传下来的书,古本是指古代的版本,这是古本一词的通常解释。古书是相对于今书而言的,古本、今本是根据时间先后划分的。清代学者讲辨析古本、今本,强调明校勘之学,对古籍整理是有积极意义的。但古本一词也有较为狭义的理解,指在刊行本中还保留古书旧貌的本子,与古书对举。
宋本与旧刻
宋版书,简称为宋本或宋刻,与宋本或宋刻相对的是宋以后各种刻本,宋本是对它们而言的。明胡应麟《少室山房笔丛·经籍会通·校勘》说:“予平生所见最古善本,实未有出宋椠之右者。其纸坚泽色古香,墨光漆黑莹润,字画凝重秀美,精整如规矩,较元本之肥软妍媚,明本之轻脆俗劣者,真霄汉与泥滓也。”这里宋本指北宋和南宋人刻的书。清章学诚《校雠通义》卷一说:“夫书契之兴,由简册而为缣帛,为碑碣,为竹纸,为方册;雕镂之兴,由宋刻而为元椠,为明版,为近时板本。今所聚珍,特以宋椠为古本也。”这里宋本是狭义的理解,专指北宋本,与元本、明本相对。广义的理解,应该包括北宋本、南宋本和与宋人同时的辽、西夏人刻的书。
旧刻一词是从宋本的狭义理解发展而来的,特指北宋所刻的书,后来逐渐转为泛指宋、金、元刻本。清翟灏在《丽小堂书目自序》中说:“虽于秘府所藏,未必无逾于此者,然以予所得旧刻珍本考之,固已十得二三。”这里旧刻珍本指的是宋、元、明三代的书。清张之洞在《书目答问叙》中说:“书之刻,以宋、元为精。虽破损漫漶,存其真迹,