清代玻璃叫什么意思?
我们中国是个有着五千年历史的文化古国,文物、古玩的名称和叫法沿用年代很久,具有浓厚的民族语言色彩,就拿清代玻璃器皿来说,有几十种名称和叫法,什么:冰、玲珑、茶晶、色料、料丝、料器、玻璃厂,什么疙瘩玻璃、假水晶、假翡翠等等,真是名目繁杂。其实这些名称说的都是玻璃。我国自古以来就有许多像玉的物质,古代人常常借用玉的名称来称呼它们。同样道理古代玻璃刚传入我国时就被称为料玉或料器,又因最初传入的玻璃器全是蓝色,故又被称作“颇黎”。
“颇黎”一词是西汉音译语,北魏时写作颇蓝、波罗、玻璃,唐代叫颇梨、颇胝、频毗罗、伐喝罗,宋代简称玻、璃。各朝音译不一而字、词相同。唐宋文献中玻璃、颇黎二词同时并用,且用法不一。我国自元代开始,烧造出了我国的“苏白料”,玻璃业开始了本土化,本土玻璃与外来的颇黎玻璃混用一段时期,本土玻璃的称名渐多:料、料器、料琢、玻璃厂、假玉等等取代了颇黎之称。民国时,因西方语言和文化传入中国,“玻璃”一词最终统一了汉语名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