清朝时代的青花瓷碗价值多少?
清朝康熙、雍正、乾隆三代盛世,使青花瓷发展到了顶峰。清朝青花瓷在康熙、雍正、乾隆三大时期各有不同特点。康熙时期,由于国力强盛,经济繁荣,青花瓷的烧制得到了康熙皇帝的关注,他特地下旨将已经荒废20多年的景德镇御窑厂重新恢复,使清代青花瓷得到了空前发展。康乾盛世的昌盛是社会基础,而官窑的榜样作用也是清朝青花瓷繁盛发展的关键。这一时期的青花瓷在造型、绘画、胎釉各方面都比明朝的要高明数筹。
一般说来,碗在所有瓷器当中,仿制烧造得最多。因为碗不仅实用,还可用来作摆设,用途极为广泛。清朝时,碗的制作量极大,造型多种多样,有四方鼓腹、八方平腹、葵瓣折腹、高足、菊瓣式,及洗口、敞口、弧口、斗口、折腰、广唇等。其中,菊瓣式碗、高足碗多为明清时期皇帝赏赐臣属的御用膳器。
作为餐具的常见式样,清式青花瓷碗传世品非常之多,赝品也屡见不鲜。作伪古玩是清朝末年北京琉璃厂、前门一带的某些人出于谋生目的的做法。北京是清朝的古都,清式或清以前的古瓷、古玉、古铜等古董存量丰富,古董交易市场也应运而生。古董商贩为了利益而制伪,有的能工巧匠或收藏家也制作了一些赝品自用或馈赠友人。他们仿制瓷器的水平极高,使许多清式青花瓷器流入了国外一些著名博物馆,造成海外清式青花瓷器收藏之多的情况。
清式青花瓷碗的鉴定方法:首先要弄清其款识。清代款识多是本朝款,从康熙开始除了一些仿制明代款识的陶瓷外,多数是自用年款和堂名款。年款大多为“康熙年制”,“雍正年制”,“乾隆年制”等篆书和楷书款。堂名款如“若深堂制”、“养和堂制”等。
其次是区别底足的风格时代特点。清式瓷器已由明代的平砂底转变为多为器足内施釉,露胎足外壁修削整齐,呈泥鳅背状。清初露胎足的器物,其胎很白,用手抚摸具有光滑细腻感,而同形仿品作伪者故意用酸蚀法去除釉的光泽,或作剥釉状,显得粗糙无光,有小坑。有的甚至用红褐色染足,用手触摸会有凹凸感。
第三是釉面鉴别。清康熙时期的青花瓷碗釉汁为中白或略带牙色,釉面肥厚滋润有玉质感;雍正碗白釉光洁明亮如玉,有的釉汁很薄;乾隆的白釉白中微微泛青,釉面细润光滑。
第四、从器物造型上进行鉴别。清康熙的碗类器物口沿厚而直,碗口内卷,足向外撇,器物整体显得庄重;雍正碗类器物形体规矩,大小适中,口沿线条柔和,足部内收;乾隆碗的碗口外撇,碗体较深,底足外撇,与雍正的内收足形成大反差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