古代人如何识别黄金的价值?
黄金在自然界中具有许多独特的自然属性或者说物理属性。比如黄金具有很强的抗腐蚀性和延展性,极强的延展性使得黄金能被打造成极薄的金箔。比如黄金具有很高的密度,其密度为19.3g/cm^3。金在元素周期表中位于第五周期,其周期序数不大,但原子质量特别大,所以具有“超高”的密度。“密度是物质的质量除以体积”,所以黄金一方面特别“重”(质量大)另一方面却特别容易“挤压”变形(体积小),这正是其高密度的体现,在历史上这个特征就经常被用来区别黄金和其它相似金属。
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长期使用、加工金和银中获得了很多金、银的力学、物理等方面的属性,他们很早就利用黄金和银易“打”、易“压”的高延展性,发明了“金 beating tech”(金打技艺),并从黄金与其它金属延展性差异中获得了鉴别黄金的方法。东汉王充在《论衡·程材篇》中明确记载:“金有轻重,书有高下,故或有十端而至,或有一意而通也”。东汉应劭在注《汉书·西域传·罽宾国》时指出:“金银甚多,作器皆巧,饶奇石,出水精,有金城、银屋,以为宫馆”。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在(公元5世纪末至六世纪初)《水经注·河水》中亦有记载:“有金屋、银堂、珠宫、贝阙。……”。这些文献记载都明确说明了黄金等金属易“打”、易“压”,具有极高的延展性。
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还很早认识到黄金的高密度使得黄金“坠而不沈”、“沈者为铜铁”、“浮者为银”、“重于银”、“重于银铁之属”,并从黄金与其它金属在密度方面的差异中发现了鉴别黄金的方法。如《梦溪笔谈·异事一》中记载,“胡人有善别水银者,以酒一卮,令沈银、锡少许于中,搅令匀,饮之,银、锡皆毒死,而水银不为害,即尽行其毒也。然亦不可常用,久则病。凡别水银无术,惟以此尔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