戏曲连环画有收藏价值吗?
戏曲自诞生之日起,就以贴近百姓生活、反映底层民众喜怒哀乐的草根性深受大众喜爱。随着电影、电视以及互联网的兴起,戏曲这种传统艺术形式逐渐被人们遗忘。然而,一部部尘封已久的老戏曲连环画,却在收藏界悄悄升温。据业内人士介绍,30年前仅以几分钱、几毛钱发行的老连环画已经涨了上千倍,近年来的年均涨幅在20%~30%之间。
连环画版的《红楼梦》存世最多的民国版本,目前价格在4000元~5000元。而只有30本的彩色版本因存世寥寥无几,因此价格高达20万元。
戏曲类连环画中,《穆桂英挂帅》1957年6月第1版,现在市场价为350元;《红娘子》1957年11月第1版,现价160元;《红灯记》1972年第1版,现价1500元;《沙家浜》1972年第1版,现价1300元;《智取威虎山》1972年第1版,现价650元;《白毛女》1990年第1版,现价200元。
新中国成立后,我国出版部门曾先后两次组织大规模的连环画创作和出版活动。前一次是从20世纪50年代末开始,至60年代中期结束,出版的连环画被称为“小人书”。当时国内近百家出版社几乎都涉足了连环画的出版。许多大师级的画家也参与了绘制,如刘继卣、王叔晖、徐燕荪、徐良等。因此,这个时期出版了大量高质量、有影响及畅销的连环画。可惜,这场连环画的创作出版热潮还没走向巅峰,就被迫中断了。
在上个世纪90年代初期,随着连环画收藏热的兴起,人们重新又开始关注这个曾经带给自己欢笑与泪水的艺术形式,连环画创作和出版活动因此重新活跃起来。这场热潮一直持续到90年代初,此后,在电脑、手机、网络以及电影、电视等现代化娱乐和信息方式的冲击下,在商品经济大潮的冲击下,连环画的读者群迅速减少,市场需求也急速萎缩,这场连环画的复苏运动由此结束。“随着人们怀旧心理日益增强,老连环画将越来越珍贵。”收藏界普遍看好老连环画的增值空间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