什么样的567瓷器有收藏价值?
在收藏清末到上世纪80年代的567,以光绪,宣统,民国初的瓷为最佳收藏时间段,这个时间段的567,只要是品相好的均有相当大的收藏价值,价格也比较高。
鉴别老567的真伪,目前有12字口诀:“听其声,观其底,察其缝,读其字,感其量,嗅其味”。所谓“听其声”,指老567年代久远,敲击其声清脆圆润,而新仿者则比较死闷;“观其底”指老567一般底足有“火石红”,而新仿品则没有,老567的釉底由于时间漫长,自然有岁月侵蚀磨花的痕迹,仿品则会有明显的“新瓷冲水”痕迹;“察其缝”指由于老瓷器年代久远,自然老化开缝,新仿品则不会有;“读其字”指早期的567上写有繁体字铭文,新仿品一般有简体字或繁简相杂的铭文;“感其量”指老567手握有分量和质感,而新仿品会存在瓷质粗松,有的重量不足的现象;“嗅其味”指老567无气味,而新仿品由于做旧染色等原因,用手摩擦会有一些气味。
另外,要收藏567,应了解567的历史演变:上世纪50年代的567,基本是建国初期景德镇生产,这个时期567以釉上红彩为主,50年代生产的产品基本是“毛瓷”的余火所为。1958年大跃进期间,由于“北戴河会议”上周总理指示要尽快恢复被中断的“毛瓷制作”,景德镇成立了“7501”毛瓷办公室,并以281厂为主,开始了新中国“国瓷”的制作。所以1952-1959年之间的567非常少见,价格也很昂贵。1960-1965年,是景德镇567的鼎盛时期,这个时期567工艺精细,选料上乘,存世品也比较少,价格也相对较高。特别是1960-1963年这个阶段制作的567,器体比较厚重,红彩颜色鲜红、莹润,釉面光亮,非常有质感,被藏界称为“老红彩”,这个红彩是由于当初“毛瓷”需用到釉下金、釉里红和釉上红等红色彩釉,为确保“毛瓷”的供应,而严格规定567不准使用这些红釉彩,所以当时的567制作的红彩,是用金水将其它色彩的红釉彩提亮,其釉色要比普通红彩鲜艳和有光泽。
1963年以后,“毛瓷”用瓷已基本备齐,567的制作开始放松,所以,1963-1965年的567红釉彩的光泽度已开始下降。1966-1970年是567制作的一个低落期和生产调整期,所制作的567釉面质量下降,红釉彩褪色,567制作变得轻飘薄透,釉彩由“老红彩”退到“新红彩”,所以这个时期的567价位也不高,甚至于低于1963-1965年的567价位。
1971-1975年可以称为567制作的第二个繁盛期,这个时期的567釉面质量上乘,釉水肥润,器型端正,釉彩均匀,纹饰工整,成为继第一个繁盛期后的又一个精品时期。这个时期也应引起藏家重视,收藏的可选择空间比较大,精品较多。1976-1979年开始567制作再次走下坡路,直到上世纪80年代567制作停止。这个时期的567釉面变薄,色调不正,制作比较粗糙,釉彩走样,只有少部分产品仍保持了567的高水准。
567是现代瓷,要辨别真伪,除了要掌握各个时期567特点外,重点还是“观底”,老567一般底足均有“火石红”,即釉底由于“567”的高烧温度,有部分釉熔,从底部露胎处外漏,因此造成底足有“火石红”出现,新仿品则没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