清代超大石缸有收藏价值吗?
石缸是清末及民国时期流行的一种埋藏于地下的储水设施,造型简单,多呈圆桶状。其选料十分讲究,多为当地石质优良的地方石或青石,且石材要整体无任何断痕。石缸由缸沿、缸身、缸底三部分分别雕琢再合装在一起。石质坚硬,且埋于地下,常年累月蓄满积水,因而石缸表面多形成一层类包浆的水锈,呈深黑褐色,与石缸的本色形成天然反差,既美观又增加了石缸的坚固度。一般缸沿和缸底无水,其表面多保留原石的新鲜面。整个石缸高约1.5米,直径达2米,是超大体量的石雕件,因此,一件完整的石缸十分难得。
石缸是当时旗人和满清王府官员家中不可少的储水设施。过去北京四合院多为木质房屋,经不住水灾与火患,而石缸藏于地下,既能避嫌又能防火,在“风水”盛行的清代颇受百姓欢迎,成为镇宅之宝。一些王族贵胄还特意在石缸上施以雕琢,刻以“龙凤”图案,其“风水”功能更加强化。“风水”的流行和对水缸功能的迷信,使石缸成为当时一种流行之风,甚至作为一种豪华装饰和富有及门第高贵的象征。清末旗人和满清王室后裔家中的石缸保存的还较多,而那些王府旧臣和有钱人家的石缸存世量极为稀少。